公告:
信用为主,市场为本,诚心是永远.
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动态
似酒亦醋口生津
添加时间:2024-08-22

□穆宇清李葉晴

食材本身大多是没有滋味的,是人们在烹调的过程中,通过各种调味料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风味。所谓滋味,归纳而来便是咸、苦、酸、辛、甘“五味”。在赣州人的饮食中,咸咸辣辣自然是“主角”,甘甜自然不算少,苦味也有一二名肴,最为稀奇的是,酸味菜肴竟然时不时有“力压群雄”的亮相,甚至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心头好。

这很奇怪吗?这不奇怪。

似酒亦醋口生津

人类为什么会喜欢酸味?据说还真的有科学家研究过。经过研究得知,鱼是目前所知最早能感觉到酸味的脊椎动物,鱼类对酸味的感知也被后续诞生的脊椎动物继承了下来,其中也包括人类。

通过查阅历史资料,我们可以发现,先秦之时的调味料是盐、梅、酒,可谓调味料始祖。其中的梅,即梅子,可以为食材提供酸味。而在古代,由于烹饪手法简单,调味料和香料匮乏,酸味是最佳的肉食去腥剂。再加上酸味可以刺激唾液分泌,促进食欲,自然颇受欢迎。譬如,《尚书·说命下》中有“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”之句,要做好一碗汤,必须要有盐和梅,盐梅之于羹汤,如贤相之于国家。这足以证明梅这一调味料的重要性,也说明中国人自古就对酸味菜肴接受度高,且很是喜爱。这种喜爱沿袭至今,理所当然。

似酒亦醋口生津

有意思的是,梅和酒这两样调味料,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竟然交织在一起,又各有擅场。和梅一样,酒也出现在新石器时期,夏商之时就常常用于烹饪。那时候的酒,大多是谷物发酵而来,后来也有用水果制成的果酒。而梅所代表的滋味,却渐渐被其他所替代。譬如醯(xī),指代酸味的汁水,也包括肉酱等。后又称酢(cù),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说:“酢,今醋也。”此时说的醋已近似于现代的醋。《齐民要术》中记录了20多种制作醋的方法,其中有很多是由粮食发酵成酒再氧化成醋而来。于是,就有了酿酒失败,导致成了酸酒,才发明醋的说法。《中国古代史常识》一书中,也有我国制醋的历史脱于酿酒的表述。于是乎,出于酒而别于酒的醋,在食材的烹饪中有了更为奇妙的作用。

似酒亦醋口生津
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赣南客家菜“十大名菜”之一的小炒鱼。炒鱼块,并不算十分有特色的菜品,无非精选刺少肉质肥嫩的鱼,佐以葱姜蒜和辣椒,大火猛炒一番。小炒鱼之所以在一众精雕细琢的菜肴中脱颖而出,就在于它多了一个“小”字。小炒鱼,并非“小炒+鱼”,而是“小”+“炒鱼”。小,乃小酒也,便是用米酿酒的时候,经过二次发酵而成的米醋。正是添加了这样一味调料,色泽金黄、外酥里嫩的小炒鱼便有了惊艳的口感——醋香。所以,判断一道小炒鱼正不正宗,有个最起码的底线——必须放米醋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金齑玉脍这道名菜,再好吃的生鱼片,也得有白梅作配料的酱汁。

这道菜的出现,也与一位名人有关。相传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,聘了一名赣州的本地厨子,因他好吃鱼,所以厨子变着花样做鱼。一次,厨子突发奇想用米醋做了这道小炒鱼,让王阳明赞不绝口。问及菜名,因为是用小酒做的鱼,于是便称为小炒鱼。鱼肉成块不散开,香煎表皮不带焦,裹满芡汁不沾盘,咸辣之中带酸爽,入口鲜嫩不停筷……抛却名人效应,小炒鱼这道菜本身的美味就足以让它位列“十大名菜”,成为赣州人餐桌上的主角。

当我们综观赣州人最爱的菜品,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赣州人格外青睐酸味菜肴。譬如鼎鼎大名的醋果子炒大肠。在过去,赣州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秘制的“醋坛子”,菜梗子、白萝卜、小黄瓜、长豆角、洋姜、辣椒等无不可泡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,街头还有专门卖醋果子的小摊,买上一两角钱,撒满辣椒粉,吃得人口水横流、辣红了嘴。而酸辣爽口的醋果子不仅是开胃小菜,也是小炒菜中的常用食材,构成必不可少的下饭菜。例如各色醋果子炒鸡杂、鸭庆子、鱼杂等各种食材“边角料”,无不是人们的心头好。又有定南名肴酸酒鸭,这里所用酸酒也是米醋。精挑细选的鸭子蒸制切块摆盘,辣椒蒜丝加米醋热油浇到摆好盘的鸭肉上,一声“滋啦”,顿时让食客唇齿生津。

之所以喜欢用米醋做菜,据说和客家人迁徙到赣州,不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有关,食酸是为了治疗水土不服。无独有偶,黔东南地区因为严重缺盐,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,而且由于气候潮湿,多烟瘴,所以当地人也嗜酸。

或许,如前文所说,自海洋鱼类演化而来的人类,将食酸刻印在遗传因子中,这么小小的基因片段,可能隐性也可能显性,但是,代代相传。正如客家人南迁到赣州,带来了许多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,又以生存智慧加以调整完善,延续至今,形成了充满特色的客家美食。